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资环所积极响应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和我院耕地相关重点工作部署,聚焦江苏省盐碱地治理难题,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效。近三年,累计承担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直接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一类项目等,获批国家和部级重大科研平台2个,在知名学术期刊累计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得肥料产品证书2个并实现技术成果转化,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长期定位监测和科学理论研究顺利开展
针对不同盐渍化程度盐碱地水、盐、养季节性周期性变化规律不清而制约精准改良技术研发的生产实际,提出并构建了我省沿海地区盐碱地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水、肥、盐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客观实际,开展了季节性降雨和灌排影响下盐碱耕地土壤水-肥-盐动态运移规律研究,揭示了土壤盐分对盐渍农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探明了盐渍农田氮素淋失的主控因素,为滨海盐碱区水肥协同精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盐碱地土壤原位在线监测(盐城)
二、技术和产品研发取得阶段性突破
针对生产上普遍存在的盐碱地夏季降盐和土壤培肥协同差、冬季控盐难作物生长差等问题,研究获得固碳减排土壤改良剂和环保新型缓控释肥料施用技术,实现水稻增产12-16%、化肥减量10%和节水省工20%以上;发明了促进还田秸秆快速腐殖化的复合生物制剂,形成了生物-化学协同强化土壤有机质提升和控盐培肥增产技术,土壤有机质提高10-12%,耕层土壤盐分降低55%以上,作物出苗率提高20-26%,产量提高23-34%。针对盐碱地生物活性差、养分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发具有耐盐活养促生作用的功能微生物,研发出盐碱土壤专用修复菌剂,获得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登记证书(微生物肥(2024)准字(13591)号;微生物肥(2024)准字(13592)号),实现了产品商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在国家和江苏省盐碱耕地改良利用基地应用面积超过1万亩,化肥减量10%以上,小麦平均增产30-40公斤/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土壤改良剂机械化撒施 水稻田间应用效果示范
中重度盐碱地土壤改良产品规模化应用试验示范(南通)
三、重大平台强力支撑,条件能力显著提升
2022年获批启动“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滨海盐碱地)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购买仪器设备44台套,已于2025年7月30号顺利通过验收,该重点实验室不仅为盐碱土改良与利用研究提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土壤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另外,2021年获批由中国农科院牵头建设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盐城试验站”,立足“种地相适”原则,开展盐碱地适生作物品种筛选和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该试验站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肩负着引领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重要使命,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搭建了广阔平台,助力滨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学科领域迈向更高水平。
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滨海盐碱地) 资环所所长马艳一行参加2024国家盐碱地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会议
四、深化技术服务,推动科研成果落地
强化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以周年高产优质品种搭配、经济高效技术模式构建为核心,深度参与位于盐城市和南通市的国家和省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以及盐碱耕地改良利用项目实施,全程提供现场调研、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升盐土学科行业影响力和产业服务显示度,有效推动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的落地生根与广泛应用。2025年6月,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益军一行实地考察大丰区省级盐碱耕地改良利用项目区,对项目建设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土壤修复菌剂规模化施用 农业农村厅何益军副厅长一行指导
大丰区盐碱耕地改良利用工作
展望未来,资环所将继续优化学科布局,充分发挥重大平台作用,增强土壤学科研究力量,继续深耕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领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谱写江苏盐碱地综合利用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