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所专家团队助力南通市如东县方凌垦区盐碱地改良和稻油增产创新高

近日,南通市如东县栟茶方凌垦区的成片稻田被晨光镀上了一层金边,垦区4000亩稻田陆续收割,江苏省农科院资环所马艳研究员主持的江苏省科技厅现代农业项目“中度盐碱地水稻-油菜优质丰产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水稻种植试验田顺利测产。结果显示,今年核心示范区杂粳水稻单产再次突破750公斤,标志着该片区中度盐碱地改良与稻油轮作高产栽培技术取得显著成效。

资环所项目团队扎根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连续三年开展科技攻关,围绕中度盐碱地水稻-油菜优质丰产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和应用示范,取得可喜成绩。

“土-种相适”,盐碱地改良技术升级,单产创新高。项目团队在去年水稻灌排、肥水管理协同技术体系基础上,引入自主研发的“盐碱地专用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肥(2024)准字(13591)号),使土壤pH值从8.2降至7.8,有机质含量提升6%。改良后的地块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水稻分蘖期早发快长,有效穗数增加。优选出系列高产早熟抗逆性能好的水稻品种,在核心示范区实现平均亩产1569斤,尤为可贵的是,在今年水稻普遍减产的背景下,该品种在同区域仍实现逆势增产,亩产比去年提升近100斤,引起当地种植大户的重点关注。

“水肥秸”耦合,技术体系再优化,绿色增产显成效。团队进一步深化灌排降盐、节肥减损技术,创新提出“动态灌排-氮肥后移-新型肥料”模式。优化间歇灌溉梯度方案和基、追比施肥策略,实现节水与氮肥利用率协同提升和用工减少30%,田面水养分减排26%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季油菜产量喜人,试验区平均亩产突破215公斤(增产120%)。团队创新集成“生物质强化耕层阻盐与作物抗盐技术”,配套适栽品种和绿色防控技术,构建绿色高效的中度盐碱地改良与稻-油周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秸秆还田养地-土壤改良培肥-养分高效利用-作物增产增效”的绿色循环和生态闭环,耕层盐分降低38%以上,为沿海中度盐碱地快速改良和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未来,资环所相关团队将立足江苏省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卡脖子”技术,聚焦关键环节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与政府、企业及推广部门的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和加大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实现国家“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核心战略贡献江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