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禽产业体系粪污处理岗位在泰州国家级水禽基因库推广水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水禽养殖业基础薄弱,养殖户环保理念缺失及粪污处理技术与装备滞后,致使水禽粪污处理、利用不当,给水体、土壤、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已成为制约我省水禽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家级水禽基因库(江苏)是农业农村部批准、由国家首批的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之一。基因库占地200多亩,其中水禽活体保种区120亩,保种设施面积超21000m2。泰州水禽基因库养殖方式主要是旱养,形式有网上养殖、上网下床、地面垫料养殖,同时保留小面积嬉水池,以满足种(蛋)用水禽在水中完成嬉水、洗浴、交配等活动,提高产蛋率。针对水禽基因库养殖方式和粪污产生特征,江苏省现代农业(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粪污处理创新团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黄红英研究员及其团队构建了水禽养殖粪污处理模式,该模式主要包含水禽粪污固液分离-固体粪肥高温堆肥技术、水禽粪肥安全还田技术、低浓度养殖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并成功在水禽基因库推广应用。

该模式适用于水禽旱养的养殖舍内粪污以及部分养殖场设有运动场和洗澡池的污水处理。模式主要内容是:水禽采用旱养情况下,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粪污,进行机械固液分离后再将干粪和污水分别进行处理。污水固液分离出的固体粪渣,与养殖舍、运动场收集的粪便以及发酵床清出的垫料一道转移至堆肥区进行高温堆肥处理。运动场雨水、冲洗水及戏水池排水,经场区污水管网收集后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农田灌溉。2022年6月,粪污处理岗位根据水禽基因库实际,采用轻简化堆肥工艺,将收集的干粪和发酵床垫料调配至合适的水分和碳氮比,然后覆一层简易塑料膜,形成了微好氧发酵环境,温度快速升温至70℃,在杀灭病原菌、虫卵等有毒有害生物的同时,发酵臭味小、处理成本低。腐熟后粪肥就近还田,种植牧草后喂鹅、养鱼,形成了“水禽-粪污-肥料-牧草-鹅鱼”的水禽粪污循环利用模式。

泰州水禽基因库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收集系统,实行雨污分流。污水先经“厌氧-好氧-生态净化”组合工艺前处理后,去除当中的固体物质、COD、总氮、总磷,使COD降低到400mg/L以下,排入内河。为进一步提高内河水质指标,降低处理成本,水禽粪污处理团队创新集成了曝气、生化与微生物于一体的污水处理技术。2022年8月,水禽粪污处理团队通过15天的水质净化处理,内河水体COD、总磷、总氮和铵态氮去除率分别达38%、93%、35%、 88%,水体溶解氧提升2.4mg/L,有效消除老化水体表面形成的油膜及泡沫,消除水体及池底腥臭异味,增加底层溶氧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水质。